《服食帖》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一
服食帖 ,王羲之创作的文学作品。
《服食帖》为《十七帖》丛帖中的第六通尺牍。草书,3行,30字。有刻帖墨拓本和敦煌残纸墨迹临本两种。王羲之在信中对朋友谈起自己服药虽久但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时,发出惆怅之感。
《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等刻帖皆收载。另有敦煌残纸墨迹临本。
王羲之《十七帖》之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注解:法帖之中“吾服食久”的“服食”是指服五石散,始于曹魏的何晏。“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世说新语·言语》载:“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因五石散性大热,服后要吃冷饭、洗冷水浴,在寒冷处休息,但如果饮酒,需要热的,因此俗称寒食散。此散在汉代是用以治病的,因服后禁忌太多,有并发症状,因此使用较谨慎。经何晏提倡,不懂药理的便作为健身药,纷纷服用。“大都比之年时”的“大都”为大概、大抵之意。 [5] 文中“可可”意即稍许、轻微。《右军书记》录王羲之杂帖有云:“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辄有患。”《淳化阁帖》卷十所收王献之《铁石帖》有云:“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用例略同。
《服食帖》字势开张,方圆兼备,时舒时敛,擒纵有度。首行波澜不惊,疏密停匀;自第二行风声渐起,时连绵不断,时点画怒张,“比之年时”导之若泉注,“为复可可”则顿之似山安;末行时避时让,摇曳多姿,至最后两字变大,形成最强音。
同为捺笔(永字八法的磔笔),“久”、“大”、“复”各不相同,或长点,或短点,或波磔,根据书写行气节奏安排着笔势。点画疏密关系,除“为”字外,全部大开大合,以“服食”二字为最。在字内空间上,王羲之保持了章草草隶的独有特点,以开为主,点画分明。作为一个站在旧体章草和新体今草交汇之际的书法巨匠,很娴熟地游走于两者之间。自五代杨凝式以降,宋代之时这种宽博的气象已鲜觅。
《十七帖》全集介绍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