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后汉杨凝式创作的书法。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纸本,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书。书风体貌受颜真卿行书影响比较大,笔力沉练,旷达有度。
作品由来
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一作灏然,生卒年月不详,是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卢家人,后来迁到洛阳,隐居嵩山(今登封市)。
卢鸿学问渊博,精通籀、篆、楷、隶多种书法,善于描绘山、水、石、树,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据史书记载,713年,唐玄宗选用贤士,以勉励天下,派遣使者备礼邀请卢鸿出山。卢鸿再三不肯。过了五年,玄宗再次下诏,称赞“鸿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钩深诣微,确乎自高”(《新唐书、隐逸传》)。恳切希望卢鸿能出山赴任,以满足他的心愿。卢鸿盛情难却,应召来到东都洛阳,谒见玄宗,不肯下拜。宰相很不明白,派人询问缘故。卢鸿答道:“忠信之人不讲究这些礼节,我敢以忠信进见!”玄宗闻知后,就另升内殿,设宴款待,当场授他做谏议大夫。卢鸿还是坚决辞谢。玄宗为了保全他的节操,不降低他的志向,就赐他一身隐居服,一所草堂,让他带官归山,每年可得到粮米一百石、布绢五十匹。而且还使他随时记下朝廷的得失,直接把状子交给玄宗。一些府县的官员也常常到他家拜访。卢鸿回山后,广开门户,召聚五百弟子讲学,直到去世。他为人清高,曾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宁极”。
卢鸿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最出名的是《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画风与王维相近,并与王维的《辋川图》一样,名传当时与后代,表现了卢鸿在绘画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但可惜的是,原作久已失传,唯能见到传为李公麟的《草堂十志图》临本。但仍然能使观者领略到原作的风貌,一直成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和临摹的名画。
草堂十志图中的小楷题记颇为精彩,每景各题一段,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颜,无不神形兼备,耐人品味。即便是李公麟临本,也不失为研究宋以前小楷笔法之珍贵资料。
原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内印本少见。余平日颇爱隋唐法书,查阅旧资料访得“草堂”、“倒景台”、“期仙磴”、“幕翠亭”四段,现上传至本版块,以便各书友研究,并附原图局部及五代杨凝式跋于后,希望广大纵横书友补阙其余几段,为盼。
另,五代杨凝式跋鉴家多定为真迹,该跋是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图之后?或是由唐人原迹题跋中割出移入?
作品介绍
此为图跋,一般受制于图之框架,故杨之法书尽在法度规矩之内。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作者简介
杨凝式(873-954)五代书法家。字景度,号虚白、癸已人、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居洛阳(今属河南)。仕唐为秘书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有文辞,善笔礼,佯狂自晦,时人以“杨风子”呼之。其书变化欧阳询、颜真卿法,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结字善移部位,展蹙生姿,雄遒多变。《宣和书谱》称:“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北宋黄庭坚诗日:“贡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评其书:“复右军之面目,而神理自得,盖以分作草, 故能奇宕也。”传世墨迹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神仙起居法》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