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人墓志,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

 関壹開書画   2023-12-25 13:59   161 次浏览 人阅读  0 条评论

董美人墓志,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

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详。董氏于开皇十七年病逝,终年十九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遂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行23字,被称为《美人董氏墓志铭》,又称《董美人墓志》。原石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

董美人墓志,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

原文隶定

美人董氏墓志铭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闾。父后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龙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于芳林, 袨绮缋于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棋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以开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寿宫山第,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于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于山士。怨此瑶华,忽焉凋悴,伤兹桂蕊,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龙首原。寂寂幽夜, 茫茫荒陇,埋故爱于重泉,沉余娇于玄隧。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弦管奏而泉濆,弥念姑舒之魂。触感兴悲,乃为铭曰:

高唐独绝,阳台可怜。花耀芳囿,霞绮遥天。波惊洛浦,芝茂琼田。嗟乎颓日,还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尘。昔新悲故,今故悲新。余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游神真宅,归骨玄房。依依泉路,萧萧白杨。坟孤山静,松疏月凉。瘗兹玉匣,传此余芳。

惟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

上柱国益州总管蜀王制

原文简释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祖父叫董佛子,是北齐朝的凉州刺史,敦厚仁慈博学、与人相处融洽,他的名誉在地方广为流传。他的父亲是董后进,风流倜傥、有英雄气概,他的声名在黄河与渷水一带广为流传。董美人体质文雅优美,天性柔顺和美,对待长辈很恭敬,对亲人很温顺,谈吐与作文,都很有文采。就像台阶上的美玉,庭院里的兰蕙芳草,来仪(入宫)于鲁殿,又出宫到梁台去侍奉,她的环佩在芳林里回响,她的衣服在春光里耀目。她作投壶的游戏时,有飞鹤那般的巧妙;在弹棋时能尽巾角的巧妙。她美丽的容颜能倾国倾城,她妩媚的笑貌可值千金。她的靓妆就像池上的莲花,她照镜的时候,就像是月亮挂在窗上(均指其花容月貌)。她回眸时的神态很美丽,她的裙裾散发的清香如细风,她走路时,头发就像是吹过了花,又像是雪轻柔地飘过(用《洛神赋》的典故)。

她在开皇十七年二月时得病,到七月十四日戊子,在仁寿宫逝世,去世时才19岁。用神农、羲皇氏的药去救她,也无济于事;太上老君的灵丹,也回天乏术,只能对着山中的道士埋怨,叹惜她的大好年华。忽然就像花一样凋谢了,令人很伤感。在那一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龙首原,那个坟上很荒凉,晚上她必将很寂寞,夜也很长。将令人爱慕的人埋于九泉。只有在设灯时见到她的精魂,想文成这个方士来作法,让我在梦里见到她,也没有办法。音乐响起,希望能令你的魂愉悦。很伤感,于是刻了这篇铭文:

高唐神女走了之后,阳台这里就很凄凉。花在充满芳草的园子里,云霞飘到了遥远的天边。洛水边的波浪太大惊动了洛神,琼田里的灵芝还是很茂盛。在日落时嗟叹,在流逝的河水旁感喟。比翼鸟要单飞了,同心人只能孤枕独眠。风扫过愁苦的黄昏,枕边的泪水就像冰一样寒冷。夜晚很长睡不着觉,四季里仿佛没有了春天。掉下的发髻在棺木里,眉黛和尘土长在。以前是活着的人哀悼逝去的人,现在却是曾经哀悼的人,变成被别人哀悼的人(就像《兰亭序》里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余下的人只留下想念,却再也见不到思念的对象。去年游玩花台,与喜欢的人一起散步,现在的秋天凉夜,思念故欢,不禁泪下湿襟。她的元神回到了本来的宅所,她的仙骨返回了玄房。黄泉的路上她依依不舍,留恋阳界,白杨树发出萧萧的哀鸣,孤单的坟冢在静寂的山中很凄苦,松树的枝杈疏疏落落,扫着如水的凉月。现在把这方墓志装在玉箱子里,愿她的余风流韵得以永续。

书法价值

隋人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美人董氏墓志》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属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堪称隋志小楷第一,开唐代钟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舒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劲含蓄,清雅婉丽。从字体面目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是可以看到部分的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尽的感觉。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赵万里亦评其书法云:“字迹稳秀端丽,与《公元》、《姬氏》二志同为传世关中随志翘楚。”

唐初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多取法于隋代墓志书体。清代中叶以来,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垂爱,视为学习楷书书法范本之一。

原碑和拓本流传

原石于清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为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时所得,旋归上海徐渭仁(紫珊)。徐氏十分珍爱,从关中把此石携至上海,自号其斋曰“隋轩”,并广泛椎拓,据说用墨较浓,字画瘦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战争期间,原石毁佚。徐氏拓本流传甚少,出土初拓本尤为难得。本站所选本分别为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藏本、日本三井文库、徐渭仁氏拓本。

石碑不存,流传在人间的便只有拓本了。《董美人》的拓本大约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初出土时在关中的拓本。这种拓本多以淡墨轻拓,所谓“蝉翼”本,就是指拓本的墨色极淡,薄如蝉翼,非常准确地拓出了原碑的字迹。这类拓本,流传极少,也极为珍贵。上海图书馆藏有陈景陶(悫斋)题字藏本,即为此类最佳本。第二类是徐渭仁把石碑搬运到上海之后的拓本。据说这种拓本用墨过浓,也许是拓手不精的缘故,拓本的墨色把原碑上的字迹浸染覆盖了许多,笔画变得细小模糊,一些专家说,上海时期的拓本与关中时期的拓本相比较,“疑非一石所出,细细勘之,石花字画均合,乃同出一石无疑。”这种拓本数量多一些,价值也相对低一些。第三类拓本是碑毁之后重刻的拓本。

董美人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每行23字。出土后不久归上海藏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徐渭仁(生卒年不详)所有。徐氏十分珍爱,从关中把此石携至上海,自号其斋曰“隋轩”,并广泛捶拓。

咸丰三年(1853),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期间,原石毁佚。徐氏拓本流传甚少,初拓本尤为难得。此外,还有北京图书馆藏本、北京大学藏本、日本三井文库藏本。后在西安有重刻,逼似原碑,只是原石“墓”字下“土”旁有圈点,重刻的没有,这成为区别复刻与原石的重要标志。
怎么欣赏《董美人》?

魏碑体书法以北魏时期的作品为大宗,数量最多,风格最多样,成就也最高。但在北魏之前,如晋宋之际的“二爨(cuàn)”,或在北魏之后,如隋唐间的《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等慈寺碑》,从书体上也属于魏碑作品,各具特色。

“二爨(cuàn)”是由隶到楷过渡时期的作品,因此,用笔、结体都有明显的隶意,显得稚拙生涩、古意盎然。《董美人墓志》是由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作品,上承北魏遗韵,下启唐朝新风,整体上更趋于端严平正,隐约见出唐楷的影子。

实际上,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等楷书大家,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魏碑的写法,从而创造出法度更加严谨的唐楷。特别是欧阳询,对隋碑的吸收是比较明显的,其书法的险绝之风,就有魏碑书法的遗意。

《董美人墓志》在隋志楷书中较为典型,属历代墓志的上品,既可上溯隋、陈、北魏之隽逸,又可下启中、晚唐之婉丽。气息雅致典丽,清新莹澈。难见北魏墓志的荒率天真,亦无北朝造像题记的刚猛雄浑,属于魏碑书法中工丽活泼一路的作品。

细品此志,似乎隐约见出董美人的美丽端庄、落落大方、神采焕发。这种风格在整个魏碑体系中是难得一见的。若与唐楷的法度森严相比,虽也有几分工巧、精致,但显得更加自然、清畅、生动多姿。

《董美人墓志》笔画舒展有致,参差错落而不失法度。精劲含蓄、淳雅婉丽、骨秀肌丰、华美坚挺、方圆兼备,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尽的感觉。结体趋于扁方,外方里圆,中宫宽绰,绝无一点局促之感。章法疏朗平稳,散淡空灵,字与字之间变化非常丰富,秩序井然而轻松自然,结字恭而见工,敬而见静,细致秀雅,中规中矩。

《董美人墓志》如佳丽般给人以温润、秀丽之感。笔笔认真,字字严谨,是书法学习者良好的临习范本。

《董美人墓志》临习指南

工具与材料

临习《董美人》时,宜用偏硬的兼毫笔书写,笔锋长度适中,用硬质狼毫更易于表现其爽利秀劲之美。宣纸用吸墨中性的生宣或夹宣,或选用性能相近的毛边纸。用墨方面,《董美人》可稍淡一些。

用笔

用笔需明净利落,果断流畅,起笔、行笔、收笔皆轻松简明,敛锋见性,舒锋见神,提按从容,转折清畅。

结构

宜宽不宜促,宜扁不宜长,左右上下之参差错落要一任自然,秀雅多姿,匀净清丽。

章法

临习《董美人》需疏朗有致,透着空灵之气。

总结与提示

《董美人》字小而精美,接近小楷。临习应取其精巧。

本文地址:http://guanyikai.com/8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