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帖》-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一
盐井帖 ,东晋王羲之创作的作品。
《盐井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四通尺牍。草书,2行,20字。信中王羲之表示对蜀地风情物产很感兴趣,希望周抚来信告知。
《右军书记》未有《盐井帖》录文。《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等收刻。北宋时有墨迹本传世,故《宣和书谱》著录帖目。
王羲之《十七帖》之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译文】您那里的盐井、火井,都有吗?您都亲眼见到过吗?我想把这样的奇闻异事介绍给更多的人,请您告诉我。
王羲之对蜀地风情物产颇有兴趣,但他所知可能仅限于书本上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的记载和描述。《蜀都赋》有“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及“滨以盐池”的景观描写。但王羲之认为自己对蜀地奇物异景“殊为不备悉”,既然好友周抚在彼,王羲之自然希望从朋友那里得知目睹后的真切叙述。在《十七帖》中,除此帖外,尚有《邛竹杖帖》、《游目帖》、《汉时讲堂帖》、《成都城池帖》皆为与蜀中风物相关的信函。王羲之晚年对蜀地是至为关切。
《盐井帖》首行字形以竖长形为主,“井、火”二字行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书写速度相比“彼、盐”二字慢,可以觉察到王羲之书写盐井、火井二字时若有所思,或联想起《蜀都赋》对蜀地的描述(《蜀都帖》亦有述及),或驰想那里山川诸奇。“井、火”二字布白停匀,笔意雍容,颇具《集字圣教序》闲雅之感。
首行两个“井”字,同中见异。第一个“井”字的第一笔横勒写毕,向下左方向映带;而第二个“井字”则向上左方向盘旋。这个特点在三井本《盐井帖》反映得最为显著,朱释本略具,上野本则刻为一点。但在阁帖系统里,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不同于十七帖系统,《盐井帖》上下两个“井”笔势均一致。
《盐井帖》的“彼盐”二字与《龙保帖》、《诸从帖》和《严君平帖》等帖相似,首字笔势和字形均向右上倾侧,而第二字则向右下。“彼”字为左右结构,外实内虚;“盐”字本身为上下结构,在草书中变为左右结构。王羲之书写“盐”字时将其右偏旁倾侧角度增大,形成内紧外松的效果。“彼盐”二字分别施以方笔和圆转笔势,因此显得变化有致。
《十七帖》全集介绍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