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从帖》-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一

 関壹開書画   2023-10-16 10:35   1,282 次浏览 人阅读  0 条评论

《诸从帖》-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一

诸从帖,王羲之创作的古籍。

《诸从帖》为《十七帖》第二十二通尺牍。主要内容是,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抚全家人表示问候。然后说我家人基本上还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载)在很远的江西鄱阳县任职,音信极少,让我很牵挂。司州刺史王胡之本来应该到洛阳去担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这于公于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阁下你来信所谈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当前形势,我与你的意见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问候,估计你会这样关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诸从帖》-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一

王羲之《十七帖》之诸从帖

【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译文】诸位堂兄弟之间常有书信来往,大都平安。只有修载远在外面当官,音讯较少,很是挂念。司州王胡之因病不能赴任,于公于私都是憾事。据您所说,大家对现今时局议论纷纷,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各位的问询,请您代为致意,我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注解

《诸从帖》的“诸从”,古代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称“从”,如从父、从兄、从子等。在《诸从帖》里是指王羲之的各位从兄弟,即羲之从父王廙、王彬诸子,非指父辈或子辈。

“修载”即王耆之,羲之伯父王廙第三子,历中书郎、鄱阳太守、给事中。帖文既云其“在远”,当指耆之在鄱阳太守任上,当时他与王羲之讯问稀疏,羲之所谓“悬情”,即惦念的意思。“音问不数,悬情”指音信不多,令人牵挂。音问:音讯,书信。

“司州”是王胡之(修龄)的别称,他弱冠有声誉,历郡守、侍中、丹阳尹。356年永和十二年代谢尚为司州都督,未行而卒。帖中言及王胡之病重,不能西往司州赴任,于公于私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司州帖》中亦有这样的记载。这与史籍所载相符。可以确定帖文写于356年。

“皆尽事势,吾无间然”一句,指王羲之与周抚对于时事的看法一致。间:间隙、隔阂。

《诸从帖》字形多呈方形,结体含蓄内敛,但于单字内部增加点画欹侧变化,所以仍显得虚活灵动。字与字的大小对比不大,也不似《丧乱帖》、《得示帖》等帖那样强调“纵引”之势,一泻千里。字多突出点的特性,顾盼生姿,映带照应。用笔方圆兼备,方折和圆转的丰富变化,如第四行的“皆尽事势”四字,“皆”与“事”二字,转折近似三角形,而“尽”和“势”二字凸现圆势,使得作品含蓄而又凌厉。王羲之所论述的“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理论在《诸从帖》等得到了体现。

《诸从帖》整体风格与《十七帖》第五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