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碑
《窦建德碑》是唐代小吏殷侔创作的一篇文章。这是祭祀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碑文。文章开头一段阐述作者“天命归于圣人”的观点;中间一段是碑文主体,称颂窦建德彪炳显赫的历史功德;最后一段叙述夏王庙香火盛况以及作者写碑文的原因。
作品原文
窦建德碑
云雷方屯⑴,龙战伊始⑵,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命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⑶,霸图之业废矣⑷。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⑸。夏王建德⑹,以耕氓崛兴,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⑺,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⑻。然视其剏割之迹⑼,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之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分雄分⑽,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⑾?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乎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而及人者存也。
圣唐太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⑿。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屯:聚集,积蓄。
⑵龙战:指群雄割据争雄。班固《答宾戏》:“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
⑶元黄:即玄黄,指血。《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⑷霸图:指争霸的雄图。
⑸兵革:这里指战争。兵,戈、矛、刀、箭等兵器;革,甲胄。
⑹夏王:《新唐书·窦建德传》:“(大业)十四年(618)五月,更号夏王。”
⑺金城:《旧唐书·窦建德传》:“始都乐寿,号曰金城宫。”
⑻“是时”四句:李密、王世充、萧铣、薛举,皆隋末起义军首领。萧铣“武德元年(615),迁都江陵”,江陵系楚地,故称“王楚”(《旧唐书·萧铣传》)。薛举“自称西秦霸王”,故云“擅秦”(《旧唐书·薛举传》)。
⑼剏(chuàng):同“刱”,“创”的本字,开始。
⑽英分雄分:这里意为智勇双全。分,素质,犹天分。三国魏刘邵《人物志·英雄》:“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⑾长沙:即孙坚。《三国志·孙坚传》:“乃以坚为长沙太守。”流亚:指同一流人物。
⑿经营:规划创业。《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白话译文
风云方定,争夺天下的战争才刚开始,由天命的因素,有豪杰的因素,没有得到眷顾,而让当今得到了,于是天下已定,而没有能争夺天下。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阳,王世充占据着东都,萧铣在楚地称王,薛举拥有秦地,但是看看他们割据一方的势力,地盘规模的大小,都赶不上窦建德。只有夏王窦建德治理国家,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贤才,对待百姓不残暴,对待自己不放纵,所以兵所到之处无不取胜,号令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叹服,与王世充、萧铣、李密很不相同。军纪严明,自身勇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有人认为窦建德是当今的项羽,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项羽残暴喜欢杀人,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他,项羽和他不可相提并论。探求他的英雄天分,大概不在孙坚之下。只是上天不眷顾他,命运不垂青他,所以使他在救助别人时,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最终失败,势力倾颓,很快灭亡。哎,这也是不想有这种结果却有这种结果。假使时局仍是四分五裂,太宗盘踞与中原,窦建德坐拥河北之地,相互对峙,胜负哪是顷刻之间可辨的呢?自从窦建德去世,到现在已经很久远了,山东河北之人,有的还喜欢谈起他的故事,并且还为他祭祀,由此可知他的名声不可磨灭,就好像他的人还活着一样。
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探访他的庙宇,看见父老乡亲群体来祭拜他,仪式讲究,连连直呼夏王,就像窦建德在时一样。感慨豪杰让人振奋,哀悼他图谋创业却未能到最后,才知道天命不能自己主观,惋惜他图霸的谋略很快失败,激动地写下这篇碑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