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唐代书法家。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人物生平
仕宦不显
大约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张旭出生在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年长后,张旭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开元初年或稍前,张旭书艺已成,并为吴道子所钦慕,吴道子遂向张旭求教笔法。
开元十三年(725年),张旭在洛阳,大约担任左率府长史。此时,张旭的书法已臻高境,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之后,张旭又担任金吾长史,世人因而多称其为“张长史”。
书法有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旭书《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亦作《郎官石柱记》)。
天宝元年(742年),张旭书《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简作《严仁墓志》)。次年(743年),张旭书《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简作《王之涣墓志》)。
约天宝五载(747年),张旭退居洛阳,颜真卿在“罢职醴泉”后前往洛阳向张旭请教书法。 此外,张旭还曾将笔法传授给崔邈、邬肜。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张旭书《千字文》。同年,张旭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书法成就
书法思想
在书法思想方面,张旭崇尚师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在张旭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迹都是师法自然的对象,都能激起其创作的灵感。 [2]据史籍记载,张旭从“争道”中丰富了布白构体的构思,从“闻鼓吹”中得到了笔法快慢、轻重、徐疾、粗细的启示,从“剑器舞”中找到了紧凑有力、节奏合理、飘忽多变的狂草书法神韵,使书法有了质的变化。 [7]从这些记载可知,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从大自然的万象众生之中感悟书法之道,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正好契合了老庄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张旭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眼光在自然中、生活中寻找与自己的情感、个性相对应的象征物,将天地万物的情势与自身的主观情态融为一体,任情恣性而寄寓点画,以技法为精神表现的手段,从而由技进乎道,将万物化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形成飞动豪荡的“狂草”表现形式和风格。
艺术风格
狂逸风格
据史籍记载,张旭书法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狂逸”。
一方面,张旭的这种狂逸表现在书写状态上。张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和王羲之等魏晋时期的士族人一样追求放浪不羁的精神状态,生性嗜酒的特点进一步使得张旭在生活状态上与书圣王羲之有不谋而合的精神取向,因而,就像唐代李颀的《赠张旭》所描述的那样——“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张旭的生活状态与王羲之坦腹东床服食五石散的状态十分相似。
另一方面,张旭这种狂逸表现在书法作品的表现力上。唐代诗僧皎然在《张伯英草书歌》中称张旭的书法“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更睹邓林花落朝,狂风乱搅何飘飘”,既透出张旭草书狂逸的气息,又暗含张旭集张芝、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势态特征于一身而风格统一。 [8]就艺术源流来看,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张旭是一脉相承的,张旭继陆彦远而来,因而能吸取初唐以来书法上的成就;而虞世南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艺术流派的承继者,所以张旭能通过师承关系而较多地继承二王的“今草”书艺。同时,王献之的字较王羲之纵逸,草书方面以豪纵为特点,大大地发挥了草书的特性,张旭通过师承关系吸收并发展了这一草法,创立了新的风貌。此外,张芝改章草点画波磔而创“今草”,使“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巧妙和谐地处理了草书形、气、韵三者的关系,把草书艺术特有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拓出崭新的艺术境界,张旭对其草书艺术加以接受、吸收,追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境界,追求一种疾势如飞、奇伟狂放的意趣——张旭在其作品中倾注了艺术家不可遏止的激情,又能使之气势连贯、自由畅达,时而低昂回翔,翻转奔逐;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或如高山般稳实;或似流水般潺潺。同时,张旭草书能将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个人对风雨雷霆等各种自然变幻现象的感受融入,极富字外之趣。此外,张旭草书更是升华到了用抽象的点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境界,其笔迹伏如虎卧,起如龙舞,顿如山峙,挫如泉流,因此李泽厚将“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称为“纸上的舞蹈”(《美的历程》)。
不逾规矩
虽然张旭的狂草作品恢弘大气,任情肆意,但作品中的点画线条都有法度,先是做到了对笔法和草书章法的家学秉承,后是在熟练掌握传统技法表现语言的基础上以古法表达时代新意,从而使得其作品被世人认可。简而言之,张旭书法风格除了狂逸外还具有不逾规矩的特点。就张旭的书法作品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张旭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锋古法的纯熟运用。据《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记载 [10-11],张旭对藏锋古法的领悟得益于褚遂良,褚遂良的书法笔笔藏锋,线条显得浑厚古拙,中锋用笔线条特征非常明显。张旭受褚遂良启发而成为盛唐之际把中锋笔法纯熟运用而能随性赋形和畅意表现书法家性情特征的第一人。
主要影响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张旭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对于唐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张旭稍后的怀素、高闲等唐代僧人继承了张旭的草法,继承壮大了狂草的力量。而被称为“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则是张旭弟子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人。此外,邬肜、崔邈等也是学张旭而有所成就的,至于张旭二传、三传的弟子中有所成就的更是数不胜数。
历代评价
唐代李颀: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赠张旭》)
唐代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醉后赠张九旭》)
唐代窦臮: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若遗能于学知,遂独荷其颠称。虽宜官售酒,子敬扫帚,遐想迩观,莫能假手。拘素屏及黄卷,则多胜而寡负,犹庄周之寓言,于从政乎何有。(《述书赋》)
唐代颜真卿: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12]
唐代李白: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猛虎行》)
唐代杜甫: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饮中八仙歌》)②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
唐代韩愈: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送高闲上人序》)
唐代吕总: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今古。(《续书评》)
南唐李煜:张旭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书林藻鉴》)
北宋米芾: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海岳书评》)
北宋欧阳修: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记》真楷可爱。(《集古录》)
北宋蔡襄: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书林藻鉴》)
北宋苏轼: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草如行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书林藻鉴》)
北宋黄庭坚:①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②颜太师称张长史虽姿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也,故能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③长史行草,与王子敬不甚相远。其书极端正,字字入古法。人闻张颠之名,不知是何种语,故每见猖獗之书,辄归之长史耳。(《书林藻鉴》)
北宋曾巩: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而《郎官石记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书林藻鉴》)
北宋佚名:其(张旭)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书,又复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是也。(《宣和书谱·卷十八·草书六》)
北宋董逌:①尝见剑器浑脱舞,鼓吹既作,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旭得之于书,则忘其笔墨。而寓其神于顿挫之初矣。落纸云烟,岂复知也。此殆假于物者神动,应于内者天驰邪。②赤骥白,一驾千里。当其披崑仑上羽陵时,求其逸景于逐足下,殆无遗踨矣。至于在六辔间,和銮在前,鋈续在后,则过君表而舞交衢。进退履绳,旋曲中规,求其毫厘跌宕,无遗恨也。良史之书,殆尽于此。及《郎官记》,则备尽楷法。隐约深严,筋脉结密,毫发不失,乃知楷法之严如此。夫守法度者至严,则出乎法度者至纵。世人不知楷法,至疑此非长史书者。是知骥骥千里,而未尝知服襄之在法驾也。③长史于书,天也。其假笔墨而有见者,是得其全而加之手尔,岂知曲直法度自成斲削间邪。观其书者,如九方皋见马,不可求于形似之间也。方其酒酣兴来,得于会意时,不知笔墨之非也,忘乎书者也。反而内观,龙蛇大小,络结胸中。暴暴乎乘云雾而迅起,盲风异雨,惊雷激电,变怪杂出,气蒸烟合,倏忽万里,则放乎前者皆书也。岂初有见于豪素哉?彼其全于神者也。至于风止云息,变怪隐藏,循视其迹,更无径辙,一豪不得误矣,是昔之昭然者已丧故耳。(《广川书跋》)
北宋黄伯思:观张旭所书《千文》,雄隐轩举,槎枿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骛,而不离绳矩之内。犹纵风鸢者,翔戾于空,随风上下,而纶常在手;击剑者交光飞刃,欻忽若神,而器不离身。驻目视之,若龙惊飞腾。然後知其真长史书,而不虚得名矣。世人观之者,不知其所以好者在此。但视其怪奇,从而效之,失其指矣。昔之圣人,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犹是也。尝观庄周书,其自谓谬悠荒唐而无端涯,然观其论度数形名之际,大儒宗工,有所不及,其道之所以无为而无不为矣。于戏!观旭书尚其怪而不知入规矩,读《庄子》知其放旷而不知其入律,皆非二子之钟期也。(《东观余论》)
南宋陈思:旭以善草得名,亦甚能小楷,尽虞、褚之流也。(《书小史》)
元代鲜于枢: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书林藻鉴》)
元代王约:①张公得草圣不传之妙,其真书在唐乃复精绝。颜鲁公书学,气侔造化,楷法盖得之于公。②其字体似出欧、虞,自成一家。(《书林藻鉴》)
明代宋濂:张颠所书《酒德颂》,出幽入明,殆类鬼神雷电不可测度,其真所谓草圣者邪。(《书林藻鉴》)
明代张适:昔人评张长史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昼不该规矩者,今观《春草帖》,信然。(《书林藻鉴》)
明代项穆:伯高世目为颠,然其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书林藻鉴》)
明代钟惺:张颠诗不多见,皆细润有致,乃知颠者不是粗人,粗人颠不得。(《唐诗归》)
明末清初黄生:长史不以诗名,然三绝恬雅秀润,盛唐高手无以过也。高适赠张诗云:“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又“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必高闲静退之士。今观数诗,其襟次可想矣。(《唐诗摘钞》)
清代刘墉:长史真书绝不传,纵横使转尽天然。要将伯仲分专博,一派终轮纳百川。(《论书绝句》)
清代包世臣:长史八法完具,而不能无检摄不及处。(《艺舟双楫》)
清代刘熙载:学草书者,探本于分隶二篆,自以为不可尚矣。张民史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却不以觭见之。此其视彼也,不犹海若之于河伯也。(《书概》)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张旭草书如龙蚪腾宵,雄强而不失于清雅。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 [16]
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是书法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他的字迹虽然流传甚少,但这一个尝试本身起了典范作用;这一种彻底地、充分地表露个人内心世界的企图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的终极理想。(《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轶事典故
乘醉草书
据《国史补》记载,张旭深得草书笔法,后传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说:“开始时,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每次饮酒,张旭在喝醉时就草书,挥笔大叫。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世上人称他为“张颠”。酒醒后,张旭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评论书法名家,对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或许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张旭则都没有异议。
判状得教
据《幽闲鼓吹》记载,某年,张旭开始担任苏州常熟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递上状纸告状,张旭在状纸上批示判去。过了几天,这位老人又来了。张旭气愤地责备老人说:“你竟敢用闲事来屡次骚扰公堂?”老人说:“我实际上不是到你这里理论事情来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状纸的字笔迹奇妙,可以像珍宝一样放在箧笥中收藏起来。”张旭听后感到惊异,问老人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学过书法,还有作品留在这世上。”张旭让他取来一看,相信了老人的父亲确实是擅长书法的人,并从中悟到笔法的妙处,堪称一时之冠。
致简获富
据《书林纪事·卷二》等记载,张旭的书法为世所重之后,有一个贫困人家便选择张旭作为邻居,后多次写信给张旭,获得了张旭的回信,然后就拿到集市上卖,然后获得了富足。
近现代论著中的版本则基本如下:当时人们只要得到张旭的片纸只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珍藏。据说,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将疑,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抢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向张旭致以万分的感谢。
亲属成员
母亲:陆氏,陆彦远堂姐或堂妹,生平不详。
堂舅:陆彦远,张旭之师。
兄弟:据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等,张旭在家族中排行第九,但张旭的兄弟未见载于史籍。
个人作品
书法作品
张旭传世的书法真迹很少,北宋米芾《宝章待访录》著录有张旭的《前发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须帖》、《清鉴等帖》和“千文帖”(《断千字文》,残缺旧拓本,上海博物馆藏)。《宣和书谱》称北宋末年内府藏有张旭的草书二十四帖:《奇怪书》、《醉墨书》、《孔君帖》、《皇甫帖》、《大弟帖》、《诸舍帖》、《久不得书帖》、《德信帖》、《定行帖》、《自觉帖》、《平安帖》、《承告帖》、“洛阳帖”(《残秋入洛阳帖》)、《永嘉帖》、《清鉴等帖》、《缣素帖》、《华阳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评诗”、《长安帖》、《酒船帖》和“千文”(《断千字文》)。其中,《春草帖》为张旭自书所作诗一首;《缣素帖》为张旭自书所作诗四首,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七》所引,《缣素帖》所书者为四首五言绝句,即《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陈尚君遂作张旭诗而收入《全唐诗续拾·卷十一》。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五》录张旭《春草帖》和《秋深帖》。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上》录有张旭的《春草帖》、《秋深帖》、《宛陵帖》、《酒德颂帖》。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三》录张旭《濯烟帖》,即《柳》一诗。
此外,《郎官厅壁记》(亦作《郎官石柱记》),唐代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在陕西西安,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是传世最为可靠的张旭书作,原石久佚,传世仅有明代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肚痛帖》,北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一说为张旭所书,一说为宋僧彦修所书,但历来多沿承张旭说; 《古诗四帖》,纸本,草书,写在五色笺上,共40行,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传为张旭所书,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草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心经》),单刻帖,无款,在陕西西安碑林,与《肚痛帖》,《千字文》刻在一处,有人认为是王羲之所书,也有人认为是张旭所书,明代王世贞认为是郑万钧所书,皆无确据;还有《大槟堂法帖》、《李清莲序》、《疾痛帖》、《自言帖》等保存较好的碑帖均传为张旭所书。
诗文作品
张旭的诗作,《全唐诗》收有《清溪泛舟》、《桃花溪》、《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和《柳》,《全唐诗续拾》收有《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水浒传》收有《醉歌行》一诗,《水浒传》作者称是唐代张旭所作,但张旭现存诗目并无该诗。
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等学者考证,《桃花溪》、《山行留客》和《春游值雨》三首诗应该是北宋蔡襄所作的《度南涧》、《入天竺山留客》和《十二日晚》,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等学者持反对意见而认为这三首诗是张旭所作。 [37]同时,据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凌郁之等学者考证,《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四首诗与宋代人物的诗作重出,基本可以断定非张旭所作,余下三首诗也在疑似之间。
人物争议
生卒年问题
关于张旭的生卒年,闻一多、郭沫若、朱关田、熊秉明、方磊、阮堂明等学者大致有如下说法:①据闻一多《张旭年考》,张旭生于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天宝六载(747年); [7]②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张旭大约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39]③据朱关田《张旭考》,张旭大约生于上元二年(675年),大约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40]④据熊秉明《张旭的生卒年代》,张旭至迟生于显庆二年(658年),至早卒于天宝七载(748年); [41]⑤据刘大澄《唐诗三百首欣赏》,张旭大约生于上元二年(675年),大约卒于天宝十载(750年); [41]⑥据傅申《笔有千秋业》,张旭大约生于久视元年(700年),大约卒于天宝十载(750年); [41]⑦据方磊《张旭生卒年代探析》,张旭大约生于永淳二年(683年),大约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42-43]⑧据阮堂明《张旭卒年考辨》,张旭大约生于垂拱元年(685年),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就张旭的卒年来看,除了⑤、⑥两种说法对年代的确定未给出任何解释而难以令人信服外, [41]余下几种说法大致可归为两种说法:⑴熊秉明等的主张为张旭大约卒于天宝六、七载(747年、748年);⑵朱关田等的主张为张旭大约卒于乾元二年(759年)。前一种说法主要依据是苏涣《赠零陵僧》一诗。据《赠零陵僧》一诗创作于大历二、三年(767年、768年)之际而诗中有“张颠没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二句可推断张旭大约卒于天宝六、七载(747年、748年);后一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则是宋代《宝刻类编·卷三》所收张旭《千字文》,据《千字文》末署“乾元二年二月八日”可推断乾元二年(759年)时张旭仍在世。主前说者以张旭书法作品在宋代多伪为据,认为张旭《千字文》“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不可信,且即便《千字文》为张旭真迹,“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也应该是刻碑时间而未必是张旭所书时间;主后说者以则认为苏涣《赠零陵僧》一诗中“张颠没在二十年”不似诗句,并以诗中“琅诵□句三百”一句夺去一字为据,从而认为苏涣《赠零陵僧》一诗有蠹蚀,进而指出“张颠没在二十年”一句应该是“张颠没世已十年”的蠹蚀,残文,如此则文从意顺,而可以推出张旭卒于乾元二年(759年)。由于无法直接确认苏涣有无蠹蚀,同时也无法直接确认《千字文》是否为张旭真迹及《千字文》为张旭真迹时“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是否张旭所书时间,所以两种说法都难以令人信服。 [5]为考证出张旭的生卒年代,方磊考察了张旭一系列有重大影响且有可靠年代记载的书法活动,通过书法实践与年龄的关系得出张旭大约的生卒年代为永淳二年(683年)到乾元二年(759年);阮堂明则从张旭的仕履和生平实际入手,通过一系列推断后得出张旭的生卒年代为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到乾元二年(759年)。
总而言之,张旭大约生于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大约卒于乾元二年(759年)。
师承问题
《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称张旭将笔法传授给李阳冰而李阳冰将笔法传授给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但据《新唐书》 [18-20]、《幽闲鼓吹》 [21-23]和《授笔要说》 [44]等来看,张旭实际上将笔法传授给了颜真卿、崔邈、邬肜,《法书要录》“甚误”。
后世纪念
洗砚池
洗砚池在江苏省常熟市东北隅东横板桥底,相传是张旭洗笔砚之池。池呈椭圆形,东西长3—4米,南北约2米,四周砌石。池中央有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一石,上镌刻“草圣洗砚之池”六字,行草书;旁另有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所立《重浚洗砚池记》石刻,高1.23米,宽0.48米,是张旭裔孙张景芝撰文,俞宗诚书。
醉尉街
醉尉街在江苏省常熟市崇教兴福寺塔附近,街东至清乐家桥,西至文昌弄东殿巷,明末清初为纪念张旭而得名。街上原有祭祀张旭的佛庵,今已不存。
草圣祠
草圣祠在江苏省常熟市周神庙弄,原为屠太尉祠,明代弘治年间改为张旭祠,现有前后两进,均面阔三间,前为二层楼房,后为硬山顶大殿,殿内壁间嵌有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钱泳翻刻的《张长史率意帖》石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