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临禇摹兰亭
王羲之的作品中,《兰亭序》知名度很大,但可惜的是已无真迹传世,我们现在看到的均是后人的摹本。这些摹本中,唐代的往往被奉为“圭臬”,这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对“王氏一门”真迹的搜罗,以及临摹者均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如褚遂良等人。
在诸多唐摹本《兰亭序》中,虞世南临本、冯承素神龙本和褚遂良的褚本兰亭更受欢迎,后世临摹者众多。从欧阳询、赵构,再到赵子昂、文徵明,他们临摹时莫不穷尽幽微、纤毫毕现,力求写得与原作别无二致。但到了明代以后,临摹得就开始“走样”了。
“意临”“临写”“临创”的出现,都让这一时代的书法家即使是学古人也能尽情地发挥个人风格。明末有两位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别有一番趣味,极为经典,他们是王铎和八大山人。相比于八大山人,王铎对二王笔法研究非常透彻,沙孟海就说他一生深研二王法帖,力挽狂澜,是明末书法的“中兴之主”!
因此,以其功力之深,并非不能复现褚本《兰亭序》原貌,而是有意为之。王铎在当今书法圈内依旧是“大热门”,还是国展的“宠儿”,不少书法家只是模仿他就能拿奖。想靠临摹《兰亭序》入展,不妨参考一下王铎这件书法,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临褚摹兰亭》写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王铎传世的临本极少,此帖更显珍贵。与褚本极不同之处在于此帖以方笔为主,笔画挺拔方折,转折方圆兼备,更兼欧阳询的风格。而在具体笔画上,此帖更为古拙,少了几分流美妍媚之气,融合王铎行、草书的沉雄之气。
王铎“不离古,不泥古”,他简化了王羲之右上结字的夸张度和个性鲜明的蟹爪勾,但又吸取了《圣教序》结字外定内变、大开大合的特点。以“彭”“喻”字为例,左右结构错位腾挪、轻重对比强烈;“相”“亦”等字删繁就简、墨色对比强烈,尽显欹侧险绝之变化。
相较于原作,王铎的临本多了几分金石雕琢之气,卷中格外追求欹侧、揖让、对比,墨有渗涨,跌宕多姿,无不显示个人出色的技法与才情。他的这种“意临”或称“背临”法值得我们钻研琢磨。
现在,我们将王铎这卷《临褚摹兰亭》进行了分享,期待您的喜欢!
褚遂良《临兰亭序》
褚遂良《临兰亭序》(领字从山本)卷,黄绢本,行书,纵24.3cm,横7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存)。
在传世的“领字从山”《兰亭》墨迹本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绢本《兰亭》”最为著名,是台湾大收藏家林柏寿(1895—1986)“兰千山馆”寄存之物,著录于《兰千山馆藏品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69年)。黄绢本《兰亭》纵24.3厘米,横70.2厘米。卷首有“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米海岳跋”题签,拖尾有米芾长跋(其中有米芾题诗,故此卷又被称作“米芾诗题本”)、莫是龙二跋,王世贞二跋,周天球、文嘉、俞允文、陈仲醇、徐益孙、王穉登、沈咸、翁方纲、梁章钜、日本人内藤虎(湖南)等人题跋和题识。曾先后著录于孙鑛《书画跋跋》、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高士奇《江村消夏录》等书。清末为唐树义(1793—1854)所得,后流至日本。林柏寿从大阪著名收藏家齐藤悦藏(号董盦)手中购得。林氏因收藏黄绢本《兰亭》和怀素《小草千字文》,因名斋号曰“兰千山馆”。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2】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3】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
【4】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由 书法培训班 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日内删除。 本站告知: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